行测各模块做题时间分配表
这是一套“能直接带进考场”的行测分模块做题时间配置。默认总时长 120 分钟、题量≈130(国考/大多数省考相近)。先给“标准版”分钟数,再给百分比分配便于不同卷面套用,最后附上顺序与控时细则。
标准版时间表(120 分钟)
模块 | 建议时间 | 题目节奏 | 小技巧/顺序建议 |
---|---|---|---|
常识判断 | 8 分钟 | ~15–20 秒/题 | 只做“秒选题”,难题直接标记跳过;靠知识面 + 排除法拿“稳分” |
言语理解与表达 | 35 分钟 | ~50–60 秒/题 | 顺序:逻辑填空 → 片段阅读 → 语句表达;先做你稳定得分的题型 |
数量关系 | 12 分钟 | ~60–80 秒/题 | 先挑会做的(方程/赋值/比例/速算),单题 >90 秒果断放弃 |
判断推理(合计) | 35 分钟 | ~50–60 秒/题 | 图形 8′ → 定义 7′ → 类比 6′ → 逻辑 14′;逻辑题别死磕 |
资料分析 | 25 分钟 | ~70–80 秒/题 | 先“看问法→定位→估算”,难大题先跳,尾声回收 |
涂卡与回收 | 5 分钟 | — | 统一留出涂卡时间,防止“来不及涂卡”事故 |
总计:8 + 35 + 12 + 35 + 25 + 5 = 120 分钟
百分比分配(便于不同卷面/时长)
- 常识 6–8% - 言语 29–33%
- 数量 9–12% - 判断 28–31%
- 资料 20–23% - 涂卡 4–5%
如果你的考场总时长不是 120 分钟,按上述百分比同比缩放即可。
推荐做题顺序(按多数考生收益排序)
- 言语 → 判断 → 常识 → 资料 → 数量 → 统一涂卡(速度优先、整体平衡)
- 资料开局:资料 → 言语 → 判断 → 数量 → 常识 → 涂卡(资料强或易受后程疲劳影响者)
- 数学强者:数量前置(对数量把握高者把它往前提,防止后程时间不够)
原则:从强项开局拉高“单位时间得分”,压住心理波动;弱项放中后段,遇到难题更容易果断放弃。
关键控时与弃题阈值
-
阶段里程碑(供你考场自检)
- T+30′:言语基本结束或至少 70%
- T+60′:言语+常识+数量完成,转入判断
- T+95′:判断收尾,准备打资料
- T+115′:停止新题,进入涂卡/回收
-
单题弃题线
- 数量 & 逻辑判断:>90 秒立刻跳
- 资料分析:>80 秒立刻跳
- 言语:>70 秒立刻跳
- 跳过后标记,若最后有富余再回收;不要打乱整体节奏。
各模块微策略(高分差关键)
-
常识:先“秒选题”,再“半分钟内能排除到 2 选 1 的题”,其余标记。常识是性价比最低模块,控制时间而不是追求全对。
-
言语:逻辑填空先“语感+搭配+范围”,阅读先定位主题句/指代词/转折后观点,语句表达看“衔接词+话题一致”。
-
数量:优先你熟的题型;速算/构造/比例/方程法优先;遇到复杂数论、复杂排列组合直接放过。
-
判断:
- 图形:抓对称/笔画/元素数/移动规律,不超过 45–60 秒。
- 定义:先找要件词,对号入座。
- 类比:看词性/语义关系(包含、属性、功能、并列)。
- 逻辑:条件充分必要、削弱加强、真假推理,画简单符号链,别在一道题上“死扛”。
-
资料:先扫题干问什么(基期/现期/增速/比重/占比变化),再定位数据,四舍五入估算,优先做“纯比较题”“近似计算题”。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时间分配
- 你若言语/资料强:把两者各 +3~5 分钟,从常识与数量中各释放 1–2 分钟。
- 你若数量弱:直接把数量定为 10–12 分钟“清爽拿分”,放弃“难长题”。
- 你若判断逻辑强:判断整体 +3 分钟,主要给“逻辑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