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
组合排列
最大信息法

组合排列-最大信息法

一、核心概念

1. 什么是最大信息法?

“最大信息法”是解决逻辑判断题目中“匹配类”问题的一个核心突破技巧。它的本质是优先处理题干中信息量最大、最确定的条件

我们可以把解逻辑题比作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找朋友。假设你知道你的朋友:

  1. 在A商场里。
  2. 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
  3. 穿着一件蓝色的外套。

你该从哪个线索入手呢?

大多数人会先到A商场,因为这个线索能最大程度地缩小寻找范围。如果你直接在大街上找戴红帽子的人,效率会非常低。在这个例子里,“在A商场里”就是最大信息

在逻辑题中,“最大信息”通常指的是:

  • 在题干所有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名词或概念
  • 关联到最多其他条件的关键信息。
  • 最为确定和绝对的表述(例如“张三就是A”或者“李四不是B”)。

通过率先锁定和分析这个“最大信息”,我们可以快速打开局面,将复杂的线索理顺,从而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答案。

2. 如何操作?

  1. 找信息:快速阅读题干,用笔圈出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统计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就是解题的“钥匙”。
  2. 连信息:以“最大信息”为中心,找出所有与它直接相关的条件,进行整合分析。
  3. 推结论:根据整合后的信息进行第一步推理,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4. 滚雪球:将上一步得出的新结论,代入到题干的其他条件中,像滚雪球一样,让信息越来越多,直到推出所有答案。

二、真题讲解

主题:职业与人员匹配

例1:(2017国考)大学毕业的张、王、李、赵4人应聘到了同一家大型公司,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其中一人做行政管理,一人做销售,一人做研发,另一人做安保。 已知: (1) 张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安保; (2) 王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研发; (3) 如果张没有做研发,那么赵也没有做行政管理; (4) 李不做行政管理,也不做安保; (5) 赵不做研发,也不做安保。

由此可以推出:

  • A. 张做销售,李做研发
  • B. 赵做研发,李做销售
  • C. 李做销售,张做研发
  • D. 李做研发,赵做安保

主题:条件筛选与资格判断

例2:(2017天津)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要有丰富的知识;第三要有一定的管理水平。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大学毕业生报名竞争一个教师岗位,其中一人合格,已知: (1)甲、乙管理水平相当; (2)乙、丙都有责任心; (3)丙、丁并非都有责任心; (4)四人中三个人责任心强、两人管理能力突出、一人知识丰富。

那么能够胜出的一位是:

  • A. 丙
  • B. 丁
  • C. 甲
  • D. 乙

主题:人员、地点与职业综合匹配

例3:(2018联考)老大、老二、老三三兄弟在上海、浙江和江西工作,他们的职业是律师、医生和公务员。已知:老大不在上海工作,老二不在浙江工作;在上海工作的不是公务员;在浙江工作的是律师;老二不是医生。那么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在哪里工作?

  • A. 浙江、上海和江西
  • B. 浙江、江西和上海
  • C. 江西、上海和浙江
  • D. 江西、浙江和上海

三、技巧总结

  1. 锁定高频词:做匹配类题目时,养成第一眼就寻找并标记“高频词”的习惯,这能让你迅速找到解题的“线头”。
  2. 善用排除法:每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如“赵做行政”),就立刻划掉其他所有与之矛盾的可能性,缩小选择范围。
  3. 巧用逆否命题:对于“如果……那么……”形式的条件,其逆否命题是等价且非常有用的推理工具,尤其在正面推理受阻时。
  4. 列表格辅助:当人物、地点、职业等元素多于三个时,不要吝啬你的草稿纸。画一个简单的表格,将所有信息填入,可以极大地降低思维混乱的风险,让线索一目了然。

通过掌握最大信息法,并结合以上技巧,考生可以在看似复杂混乱的逻辑题目中,快速定位关键信息,高效准确地推导出正确答案。

上岸学堂小程序二维码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上岸小助手二维码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