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判断题
定义与提问方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
-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
- 没有提到 / 未提及……
错误选项类型
-
无中生有:选项中出现文段中没有提及的内容。
例子:文段讲述了北京的空气质量,选项却提到了上海的情况。
-
偷换概念:用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替换原文中的概念。
例子:原文提到"大学生",选项中变成了"高中生"。
-
偷换逻辑:改变原文中的逻辑关系。
例子:原文是"A导致B",选项变成了"B导致A"。
-
与文意相悖: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子:原文说"这项政策利大于弊",选项却说"这项政策弊大于利"。
-
相对绝对项:将原文中的相对表述变成绝对表述,或反之。
例子:原文说"大多数人认为",选项变成了"所有人认为"。
-
对比项:错误地比较原文中没有对比的内容。
例子:原文只提到了A的情况,选项却对比了A和B。
-
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在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地方强加因果,或颠倒因果关系。
例子:原文只是并列叙述两个现象,选项却说一个现象导致了另一个。
-
并列偷换:改变原文中并列关系的内容。
例子:原文说"A、B、C都很重要",选项变成了"只有A和B重要"。
-
表述与实际不符项:选项的表述与文段中的实际情况不符。
例子:原文描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选项却说是下降的趋势。
-
混淆项:将原文中并列的几个概念混为一谈。
例子:原文说"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和资金投入",选项却说"有了人才就一定能获得资金支持"。
- 混淆时态:将原文中的将来时态偷换成完成时态,或反之。
例子:原文说"该项目预计将在明年完成",选项却说"该项目已经完成"。
例题:城市移民化潮流的背后,更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人口迁移的潮流将中国大片尚未都市化的乡村地区与移民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最初开始的以谋生为目标的打工赚钱,到今天迁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农村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农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中的财产与权力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已成大趋势
B. 多年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解体
C. 城乡的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D. 移民潮引发了农村的重大变迁
解析:
例题:调查显示,青年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64.2%的人认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是主要困难。而很多人尽管缺乏资金,也不愿意去贷款或融资,这反映出很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有保守的心态。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是同行竞争过度,占 26.9%。调研过程中发现,青年创业的领域比较集中,如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电商、计算机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创业,青年农民更愿意从事自己比较熟悉的种植和养殖业等,这种同质化的创业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来过度竞争。
以下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 资金不足是青年创业失败的主要因素
B. 金融服务对青年创业者支持力度不足
C. 同质化创业反映了创业者的保守心态
D. 青年创业的领域集中在某些固定行业
解析:
例题:汉代的辞赋创作是以抒情赋发轫,代表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东汉后期的辞赋,抒情赋成为主流。就此而论,汉代的辞赋是以抒情赋起始,又以抒情赋终结,它的轨迹是画了一个圆圈。不过,贾谊的抒情赋均为骚体,明显是继承楚辞而来。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在作品样式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格局。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汉辞赋的整体发展轨迹是一个圆,主要继承了楚辞的风格
B. 骚体、散文体和四言诗体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代的文坛
C. 东汉后期的辞赋以抒情赋为主流,各类文体并存,呈现多样化格局
D. 贾谊是汉代抒情赋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例题: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锦中,蜀锦最有人气,云锦最为贵气,而宋锦尽显文人雅士之韵,有“锦绣之冠”的美名。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始产于南宋高宗年间,因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宋锦更富有文人雅士的风采
B. 宋锦的命名主要与年代相关
C. 明清后仍有锦缎被称为“宋锦”
D. 宋锦的工艺水平远高于蜀锦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