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3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3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革命或狭义的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伟大的历史杠杆",是"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 展的。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最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我国制定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1.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更多地创造出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扩展 科学技术的作用

具体说法考点释义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说法)注意范围:在"生产发展中"或者"生产劳动中", 科学技术可以是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错误说法)注意范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科学技术不是 决定性因素,它只是一个重要动力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第二,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第三,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人们的认识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

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可以说,就每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

"历史",但不能说创造了整个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再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在各种社会力量中,既存在着符合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人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唯物史观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1.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典型例题

题目1: 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论断揭示了
A.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C. 革命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 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强调的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A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项错误,革命不能改变客观规律;D项错误,革命是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根本解决方式。

题目2: 下列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C. 科学技术革命能够直接变革生产关系
D. 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可以成为决定性因素,但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科学技术只是重要动力而非根本动力,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A项错误;C项错误,科学技术革命主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直接变革;D项错误,科学技术有其相对独立性。

题目3: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根本立足点是
A. 人民群众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B. 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觉悟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D. 人民群众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A项只是人民群众的数量特征;B项错误,不是所有人民群众都具有先进觉悟;D项错误,掌握规律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题目4: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A、B项只是群众路线的部分内容;D项是党的根本宗旨,属于群众观点的内容,但不是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

题目5: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说明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建立
D. 改革可以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恩格斯的这段话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A项错误,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C项错误,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完善过程;D项错误,改革不改变社会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