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2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1.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关系:辩证统一。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还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题目: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B. 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方法
C.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 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础;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A项全面概括了这两个条件。B、C项过于笼统,D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而不是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故本题选A。

  1.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重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题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诗体现了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深刻地理解事物,必须亲身实践。它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将书本知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体现了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A、B、C虽然都是实践的作用,但这句诗最直接强调的是"躬行"以求"绝知",即通过实践达到最终、最深刻的认识,指向了认识的目的性。材料中提到"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故本题选D。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题目: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出现"偶然的机遇"和"灵感",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属于
A. 理性因素
B. 非理性因素
C. 主观臆想
D. 超自然力量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确指出,非理性因素包括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这些因素虽然不属于逻辑思维,但在认识活动中,特别是科学发现中,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因此,"偶然的机遇"和"灵感"属于非理性因素。故本题选B。

认识的两大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题目: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说明了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C. 认识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过程
D.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的现象正是认识过程反复性的体现。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主体的认识能力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C项是错误的观点。D项正确但与题干不直接相关。故本题选B。

  1.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题目: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
A. 认识具有绝对性
B. 真理是唯一的
C.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 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以此为标准反对"左"或"右"的错误思想。这意味着认识必须与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A、B、D项虽然在哲学上是正确的,但这句话最核心和直接的观点是C项。故本题选C。

真理及其特性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题目: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句话揭示了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意识的本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因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A项只说明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不够全面。C、D项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而非意识的本质。故本题选B。

  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题目: 实用主义者认为"有用就是真理"。这种观点是
A. 正确的,因为它看到了真理的价值性
B. 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C. 正确的,因为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 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它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价值是主观的,它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有用性)。"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把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混为一谈,认为对主体有用的就是真理,这是否认真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真理必然有用(具有价值),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故本题选B。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多样的观点都是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相互依存:从真理的二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真理发展的规律: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是以往实践和认识业已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真理的绝对性的起点。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为什么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批判错误观点: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作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题目: 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这种观点属于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怀疑主义
D. 诡辩论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指出,"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题干的描述与此完全相符。故本题选B。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扩展 真理的特性

特性考点释义
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真理的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客观,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的一元性是由客观性决定的,而不是其他特性决定的
绝对性(1)真理是正确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以是绝对的。(2)人类有能力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所以,真理是绝对的
相对性(1)真理有待扩展。(2)真理有待深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1.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洽性),而不能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

  1.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题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
A. 是绝对的,因而是确定不移的
B. 是相对的,因而是不确定的
C.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D. 只承认其确定性,否认其不确定性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其确定性(绝对性)在于,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这是唯一的标准。其不确定性(相对性)在于,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一次性地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因此,要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C项准确地概括了这一辩证关系。故本题选C。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题目: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遵循真理尺度,又要符合价值尺度。这说明
A. 真理和价值是完全统一的
B. 真理尺度是第一位的,价值尺度是第二位的
C. 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D. 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核心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遵循客观规律,即追求真理,这是真理尺度;另一方面要满足自身需要,即追求价值,这是价值尺度。一个成功的实践活动,必然是既符合客观规律(真理),又满足了主体需要(价值)的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A项"完全统一"不准确,二者有区别有矛盾。B项关系不绝对。D项说法不准确。故本题选C。

  1. 价值的基本特性

第一,主体性。这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其一,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其二,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第二,客观性。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其一,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二,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第三,多维性。这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第四,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发生改变。

  1.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1.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