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论证 - 加强
在行测判断推理中,论证类题目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加强论证又是其中的高频考点。所谓“加强”,本质上就是让我们通过补充一个选项,使得题干中的“论据”能更好地推导出“论点”,让整个论证过程变得更加可信、更加牢固。
一、核心概念
要掌握加强论证,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几种核心方法。我们可以把论证过程想象成一座桥,连接着“论据”(桥墩)和“论点”(对岸)。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固这座桥,确保它万无一失。
1. 搭桥法(建立联系)
“搭桥法”是所有加强方式中力度最强的一种。它的核心作用是在原本看似无关或关系不明确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让论证过程瞬间变得密不可分。
生活实例:
小明说:“你看,地上都湿了(论据),所以肯定下雨了(论点)。”
这个论证成立吗?不一定。洒水车经过、消防栓爆了、楼上泼水都可能让地变湿。但如果我们补充一个前提:
“只有下雨才能让地面如此均匀地湿润。”
这就相当于在“地湿”和“下雨”之间搭了一座坚固的桥梁,直接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使得结论的成立成为必然。
特征识别:
- 题干特征:论据和论点讨论的话题不完全一致,存在明显的“跳跃感”。
- 提问方式:常问“需要补充的前提是?”“基于的假设是?”“必要条件是?”
- 选项特征:选项通常会同时包含论据和论点的核心关键词,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予以肯定。
例题演练:
例题1: 近日,科学家首次证实蜥蜴睡眠时存在快速眼动和慢波睡眠两种状态,在快速眼动状态下,大脑产生高频电波且眼睛快速闪动,这些现象与做梦存在关联。科学家据此推测:蜥蜴和人类一样,在睡眠时会做梦。
科学家推测的成立,需要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 A. 人类做梦出现在快速眼动阶段
- B. 蜥蜴和人类有一些共同的生物特性
- C. 睡眠期间快速眼动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
- D. 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人在睡眠时会经常做梦
例题2: 某新闻媒体报道,某厂家生产的洗洁精含有甲醛,会危害人体健康。厂家对此回应:我厂生产的洗洁精确实含有甲醛,但不会对使用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厂家的说法?
- A. 甲醛常作为洗洁精的防腐抗菌剂使用
- B. 厂家已采用其他成分替代甲醛,这种新成分对人体无害
- C. 正常使用该洗洁精不会产生甲醛残留,不存在健康隐患
- D. 经有关部门多次检测,该洗洁精都未检出甲醛含量超标
2. 补充论据法
如果说“搭桥法”是建立骨架,那么“补充论据法”就是为骨架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坚实。这种方法通过提供新的事实、数据或解释,来增强原有论据的可信度或直接支持论点。
生活实例:
论点:这家新开的火锅店味道肯定不错。
如何加强这个论点?我们可以补充一些事实依据:
- 举例支持:“我好几个朋友都去吃过了,回来都赞不绝口。”(通过他人的正面反馈例子来加强)
- 解释原因:“这家店的底料是老板从重庆空运过来的,而且厨师是三十年经验的老师傅。”(通过解释背后的原因来加强)
- 必要条件:“要想味道好,食材必须新鲜。这家店每天早上5点去采购当天食材,保证了这一点。”(通过补充一个必要条件并说明其已满足来加强)
例题演练:
例题1: 由于剖宫产分娩是无菌分娩,分娩时胎儿不会接触到妈妈产道中的有益菌群,使得剖宫产宝宝的肠道菌群定植迟缓,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过敏风险也随之升高。要降低剖宫产宝宝的过敏风险,家长们需要把好饮食关。专家指出,母乳喂养可降低剖宫产宝宝过敏风险。母乳中含有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帮助宝宝建立健康肠道菌群,训练免疫系统,降低过敏风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 A. 剖宫产宝宝肠道健康菌群的建立,比自然分娩宝宝晚约6个月
- B. 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期间母亲进食易过敏食物,会增加宝宝过敏风险
- C. 母乳致敏性低,是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能将其中的蛋白质识别为"自己的"
- D. 把高致敏性的普通牛奶蛋白变成低致敏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可以降低宝宝过敏的风险
例题2: 研究人员对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近29万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有七种健康生活方式与降低抑郁症风险有关。其中,健康睡眠(每晚睡7~9小时)影响最大,能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2%。不吸烟、频繁的社会联系、定期体育锻炼、不久坐、适度饮酒、健康饮食可分别将抑郁症风险降低20%、18%、14%、13%、11%和6%。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 A. 是否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共同决定了患抑郁症风险的高低
- B. 除了上述七种方式外,健康生活方式还包括晒太阳和保持心情舒畅等
- C. 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 D. 除药物治疗外,上述七种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缓解症状
3. 排除他因法
这种方法像是在做一道严谨的科学实验。为了证明A是B的原因,我们必须排除掉其他可能导致B的因素(C、D、E...)。通过排除其他可能性,反向证明了原有论证的可靠性。
生活实例:
论点:我吃了这个新买的感冒药(原因A),感冒就好了(结果B)。
这个论证可靠吗?不一定。你可能同时还喝了很多水、睡了一个好觉,这些都可能是感冒好转的原因。为了加强,我们可以说:
“我吃药期间,没有喝热水,也没有充足睡眠,生活习惯和往常一样。”
这就排除了其他常见因素的干扰,使得“吃药”和“感冒好转”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可信。
例题演练:
例题1: 长期生活不规律会导致免疫细胞和胆固醇积聚在血管壁上,变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破碎时会形成血栓,血栓有可能脱落,沿血管流动。由于牙周病菌是一种厌氧菌,而血管中有大量氧气,因此牙周病菌单独进入血管并不能存活。但是,因为免疫细胞能够有效隔绝血管中的氧气,所以人们认为牙周病菌能把免疫细胞当作交通工具,借此移动至身体各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 A. 生活不规律会使体内产生大量胆固醇和厌氧菌
- B. 血栓脱落会导致血管不通顺阻碍牙周病菌移动
- C. 免疫细胞的整体内环境不会造成牙周病菌失活
- D. 牙周病菌对身体血管健康的影响是公认的
4. 加强论点法
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加强方式,它不深入探讨论证过程,而是直接重复或用不同方式重申论点,或者提出一个与论点高度一致的观点。
生活实例:
论点: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加强:大家普遍认为,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是健康生活的基石。
这种方式力度相对较弱,因为它没有提供新的证据或逻辑链条,但在没有更优选项时,也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例题演练:
例题1: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途径更加多元化,并且不断深化与拓展,呈现出数字阅读的新态势。阅读本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私事,但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数字阅读成为了一件能够与他人共享、交流的事情;数字阅读的行为习惯,推广方式及平台等也都在发生变化。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的是:
- A. 有统计显示去年实体书店的销量下降了10%左右
- B. 有数据显示去年电子书的购买率下降了5%左右
- C. 社交媒体本身能为数字阅读找到更直接分享对象
- D. 数字阅读的"智能"元素改变了传统阅读的本质
四种方式力度对比: 搭桥(建立联系) > 排除他因 > 补充论据 > 加强论点
二、真题讲解
掌握了核心理论后,我们通过历年真题来实战演练,加深理解。
例1: (2017国考)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出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
- A. 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
- B. 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
- C. 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
- D. 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
例2: (2017重庆)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是古老的、现存数量非常稀少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常被称为“活化石”。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以及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是上述论证所需的前提?
- A. 扬子鳄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爬行动物之一
- B. 扬子鳄生活的年代和恐龙生活的年代大抵相当
- C. 现存的具有恐龙类爬行动物特征的动物已经为数不多
- D. 研究恐龙类爬行动物的特征是研究古代爬行动物兴衰的关键
例3: (2017国考)公元250年至800年,玛雅文明还十分发达,城市繁荣,庄稼收成也很喜人。气候记录显示,这一时期玛雅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高。此后玛雅文明开始衰落。从公元820年左右起,在连续95年的时间里,该地区开始经历断断续续的干旱,有些地方的干旱甚至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许多专家由此认为,9世纪的气候变化或许正是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 A. 在9世纪衰退的玛雅城市大多分布在南部,使用木材进行的建造活动也大大减少
- B. 和所有大型农耕文明一样,玛雅人的社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作物,干旱导致农产品减少,严重影响玛雅人的生存
- C. 大多数玛雅城市是在公元850年到925年之间衰落的,和干旱发生的时间高度重合
- D. 公元1000年至1075年期间,玛雅地区石雕和其他建造活动减少了将近一半,而那时当地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旱灾
例4 (2015年北京)配方奶被阪崎肠杆菌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奶粉本身就含有少量阪崎肠杆菌;二是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被细菌污染的器具或者双手进入配方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不低于70摄氏度的水来冲调婴儿的配方奶。
以下陈述如果为真,哪项是上述结论的前提?
- A. 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阪崎肠杆菌
- B. 70摄氏度以上的水可杀死阪崎肠杆菌
- C. 水温低于70摄氏度不会影响奶粉的营养
- D. 绝大多数细菌无法在沸水中存活
三、技巧总结
- 识别论证,锁定关键:快速读题,找到论点和论据的核心词。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判断类型,预判答案:分析论据到论点的跳跃,判断属于哪种加强方式。如果是“前提假设”型,优先寻找“搭桥”选项;如果是现象解释型,优先寻找“解释原因”或“排除他因”的选项。
- 首选“搭桥”,力度最强:在所有加强方式中,“搭桥法”(建立联系)的加强力度是最强的。如果选项中出现了明显的“搭桥”特征(同时包含论据和论点的关键词),那么它极大概率是正确答案。
- 关注“唯一”和“必须”:“排除他因”和“必要条件”是加强论证的利器。当选项中出现“只有…才…”“必须…”或者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表述时,要高度重视。
- 避免常见陷阱:
- 偷换概念:选项讨论的主体与题干不一致。
- 无关选项:选项内容与论证毫无关系。
- 加强论据/论点:虽然有加强作用,但力度通常弱于“搭桥”和“排除他因”。
- 诉诸大众/权威:选项只是说“很多人认为”或“专家指出”,但没有提供实质性证据。
- 善用否定代入法:对于“前提”或“假设”类的提问,可以把选项取反后代入题干。如果取反后论点变得完全不成立,那么该选项就是必须的前提。例如例4,如果“70℃的水杀不死细菌”,那用它冲奶粉的建议就变得荒谬可笑了。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