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0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的重要性)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①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更替。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②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强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要求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③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代表着我们祖先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考点 10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原则)【重要】
-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①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② 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必须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产业和生态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和平共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考点 102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4 个“重大转变”)
①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写入党章。
②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③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更加有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④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拓展与点拨
1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考点103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举措
①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从源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促进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
② 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③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④ 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⑤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考点104▶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①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
② 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③ 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④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⑤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降低人为活动对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资源的干扰强度,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考点105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①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②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③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考点106 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 保护人类共同家园
①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②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才能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③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共同责任。
④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要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同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考点107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①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凸显。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紧要的意义。
考点108 总体国家安全观 重要
- 提出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五大要素(宗旨、根本、基础、保障、依托)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
① 强调“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等诸多领域。
② 强调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做到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着力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③ 强调维护国家安全要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④ 强调打总体战,全社会全政府全体系全手段应对重大国家安全风险挑战。
-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回答了如何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同时又回答了如何解决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重要观点,为破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 新时代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
① 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党中央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②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以国家安全法为引领,制定出台国家情报法、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法规。
③ 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面维护。
④ 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⑤ 维护国家安全的民心基础更加巩固。
考点109 统筹发展和安全 【重要】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 为什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① 发展和安全是两件大事。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
② 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发展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
③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同步推进。(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考点 110 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重要】
- 维护政治安全的重要性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必须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
- 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
①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②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安全。没有政治安全的保障,其他领域的安全就无从谈起,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最终也会反映到维护政治安全上来。
- 维护政治安全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政权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
②维护制度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稳则国家稳,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
③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政治安全与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是有机统一的
政治安全是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人民安全居于中心地位;国家利益至上是实现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要求和原则。要把三者统一起来,确保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考点 111 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
①维护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老祖宗留下来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我们决不会坐视领土完整受到侵犯。
②维护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③维护社会安全。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④维护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安全。
⑤维护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⑥维护外部安全。
考点 112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是国家安全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切实增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
-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① 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制度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②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意义。
考点113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建设平安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① 努力建设治理效能更强的平安中国。
② 努力建设安全稳定局面更巩固的平安中国。社会更加安全稳定有序,是检验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
③ 努力建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中国。
考点114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 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
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
-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① 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②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③ 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