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排列-假设法
一、核心概念
1. 什么是假设法?
假设法是逻辑判断题目中的一种核心解题策略。当我们面临一个真假情况不确定、缺少直接突破口的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大胆地选择一个可能性作为“真实”的起点进行假设,然后基于这个假设进行逻辑推导。
如果在推导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个与题干信息自相矛盾的结论(比如假设A为真,却推导出A必须为假),那就证明我们最初的假设是错误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排除这个选项,从而锁定正确答案。
2. 生活中的“假设法”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假设法。比如,你出门前发现钥匙不见了,心里会想:
-
假设1:是不是忘在公司了?
-
推导:如果忘在公司,那我昨天应该是两手空空回家的。但我清晰地记得昨天回家时手里还拎着一个购物袋,并且是用拿着钥匙的那只手开的门。
-
结论:产生矛盾。所以,“忘在公司”这个假设不成立。
-
假设2:是不是掉在昨天穿的外套里了?
-
推导:我昨天穿的是蓝色外套,回家后就挂在门口的衣架上。
-
结论:没有矛盾。去外套里找找看,果然找到了。假设成立!
公务员考试中的假设法,就是把这种生活中的逻辑思维,应用于解决更形式化、更复杂的题目。
二、真题讲解
主题一:真假话问题
真假话问题是假设法的典型应用场景。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几个人说的话有真有假,我们需要通过他们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
例1:(2023国考)三位专家对三个实验项目的申请结果进行预测:
- ① 专家一:甲项目未通过。
- ② 专家二:乙项目通过。
- ③ 专家三:丙项目未通过。
最终的申请结果显示,只有一个专家的预测是正确的。并且,三个项目最终也只有一个通过了。(注:此为完整题目条件,部分资料中可能会忽略第二个条件,导致逻辑无法闭环)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出:
- A. 专家一的预测正确
- B. 专家三的预测正确
- C. 甲项目未通过
- D. 乙项目未通过
例2:(2022联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一起盗窃案,四人的供述如下:
- 甲说:不是我偷的。
- 乙说:是甲偷的。
- 丙说:不是我偷的。
- 丁说:是乙偷的。
现已知,四人中有且仅有两人说的是假话。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出:
- A. 甲说假话
- B. 乙说假话
- C. 丙说假话
- D. 丁说假话
主题二:条件推理与组合问题
当题目给出的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突破口,特别是包含“如果...那么...”这类条件句时,假设法同样是破解僵局的利器。通过对某个关键元素或条件的两种可能性(真或假)分别进行假设,我们可以推演出各自的结果,然后找到在所有可能性下都成立的结论。
例3:(2022四川)在年终考评中,黄某带领的团队7人中有4人被评为优秀,已知:
- (1) 黄、丁、陈3人中有2人是优秀;
- (2) 李、杨、肖、贾4人中有2人是优秀;
- (3) 如果杨、贾两人中有人被评为优秀的,则陈也是优秀。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 A. 陈、肖中至少有1人被评为优秀
- B. 黄、李中至少有1人被评为优秀
- C. 丁、肖中至少有1人被评为优秀
- D. 丁、李中至少有1人被评为优秀
三、技巧总结
- 优先寻找矛盾/反对关系:在开始假设前,先观察所有陈述,看是否存在“A”和“非A”这样的矛盾关系。这可以帮你立刻锁定一组真假话,缩小假设范围。
- 从信息量最大处假设:如果找不到明显的矛盾,就从关联信息最多的陈述开始假设。比如,如果很多人都在谈论甲,那么假设“甲是/不是犯人”可能会引发最多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更快地发现矛盾。
- 假设要彻底:一旦你做出一个假设,就要沿着这个假设把所有能推导的结论都推导出来,直到发现矛盾或者所有条件都满足为止。不要中途放弃。
- 验证唯一性:在得出结论后,可以快速思考一下其他可能性。如果其他假设也成立,可能需要重新审题,检查是否遗漏了关键信息。在公务员考试中,答案通常是唯一的。

🎯 扫码练一练
AI刷题,天下无敌;上岸在手,编制我有!

🤖 上岸小助手
• 24小时在线答疑
• 个性化学习指导
• 最新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