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论1
核心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核心考点】
-
哲学基本问题两大方面:
- 第一性: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划分唯物/唯心主义)
- 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
唯物主义三大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例: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构成万物)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例: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
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 主观唯心(例:"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 客观唯心(例:"理在事先"——朱熹)
【易混点】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
-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例:改革开放带来的连锁反应)
-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例:"刻舟求剑"典故)
【例题】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 C
【解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物)和客观规律(理)都存在于心中,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必背定义】
列宁物质定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易错:注意与具体物质形态如原子区分)
理论意义四要点:
- 划清与唯心/二元论界限
- 批判不可知论(例:通过实践认识病毒结构)
- 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 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
【例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运动
B. 实践性
C. 客观实在性
D. 可知性
【答案】 C
【解析】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明确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不是唯一特性。实践性和可知性是与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相关的概念,而非物质自身的唯一特性。
运动和静止
【高频考点】
- 运动绝对性 vs 静止相对性
(例:高铁行驶中乘客相对座位静止) - 反对两种错误:
- 唯心主义("非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 形而上学("天不变道亦不变")
【例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 B
【解析】 这句诗意味着人坐在地球上不动(相对静止),但随着地球的自转,一天之内已经行进了八万里(绝对运动)。它生动地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任何静止都是在特定参照系下的状态。
物质运动和时空
【记忆要点】
- 时间一维性(例:"时光不可倒流")
- 空间三维性(长宽高)
- 时空特性:
- 客观性(例:宇宙膨胀证明时空客观存在)
- 绝对性+相对性(例:钟慢效应证明时空相对性)
【例题】
下列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C. 时空是独立于物质运动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D. 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而不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客观实体。C选项割裂了时空与物质的联系,是错误的。
扩展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最易混淆概念表】
概念 | 正确表述 | 典型错误 |
---|---|---|
物质的唯一特性 | 客观实在性 | 将具体物质形态当作特性 |
物质根本属性 | 运动 | 误认为"客观实在性" |
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空 | 混淆"形式"与"属性" |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实践意义】
- 自然界 vs 人类社会:实践是联结纽带(例:都江堰工程体现人化自然)
- 客观世界 vs 主观世界:认识反作用实践(例: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
【例题】
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纽带是?
A. 人的意识
B. 劳动实践
C. 客观规律
D. 语言
【答案】 B
【解析】 人的劳动实践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出"人化自然",形成了人类社会。实践是使世界二重化的关键,也是使二者统一的关键。
扩展: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也是两大类,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将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凡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根据对物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唯物主义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特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凡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唯心主义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除了对基本问题进行回答,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核心观点
-
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扩展: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
恩格斯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扩展: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的概念: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两种错误的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扩展: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扩展: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易混淆说法)
-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运动
-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
-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扩展: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从中分化出多样化的特别是更高级的事物和运动形式。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发生了二重分化,即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主观世界。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在于,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着人的意识的印记,是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叉重叠和相互作用的。在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即经过人的改造并体现着人的目的和意志的自然。在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主观世界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是一个超然于客观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世界,它不能完全脱离客观世界,而是从属于客观世界。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它们相统一的关键。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始终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力求克服二者的对立而达成它们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