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1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1. 实践的本质

错误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作过很多论述。

(1)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2)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过不少论述,如康德把实践看成理性先天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正确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虽然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但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题目: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句话揭示了实践具有
A. 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直接现实性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通过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鲜明地指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是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实践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蓝图。这正是实践自觉能动性的体现。A、C项也是实践的特征,但不是这句话所强调的。D项“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客观实在性的表现,而题干引文强调的是实践前的意识活动,故与自觉能动性相关。故本题选B。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考点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1. 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第三,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例如,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又构成了价值关系。

  1.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还是来自间接经验。


题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哪个观点?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深刻地理解事物,必须亲身去实践。这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C、D三项虽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但与诗句的意涵不直接对应。故本题选A。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考点 认识的本质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需要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要观点:坚持认识过程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举例: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就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故而提出了“认识即回忆”的观点。

缺陷: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1.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要观点:坚持认识过程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举例: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而非“天性也”。

分类: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和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直观反映论。

主要观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是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第二,能动反映论。

主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另一方面,认识作为能动反映具有创造特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际的认识活动,而且也会给实践带来危害。

“能动反映论”的两个突出特点(优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扩展 形而上学错误观点的汇总

在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在意识观的问题上 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是某种特殊的物质,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夸大了物质和意识的联系,忽视了二者的区别

在“世界是怎样的”的问题上 与辩证法相对,观点片面:只讲联系,不讲区别;或者只讲区别,不讲联系

在否定观的问题上 主张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主张全盘否定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 虽然看到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错误地认为这种反映是“机械的”“直观的”,否定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