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推理 - 前推后
一、核心概念
1. 什么是“前推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这样的话:“如果你这次考试能及格,我就给你买一部新手机。” 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前推后”。
- 逻辑含义:指的是一个条件(我们称之为前件 A)的成立,必然会导致另一个结果(我们称之为后件 B)的发生。
- 符号表示:我们通常用箭头
A → B
来表示。箭头的方向代表了推理的方向,即从 A 的成立可以推出 B 的成立。
在上面的例子中:
- 前件 A:你这次考试能及格
- 后件 B:我给你买一部新手机
- 逻辑表达式:
考试及格 → 买新手机
这里的核心是,A 是 B 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有 A,就足够保证 B 的发生。但是,反过来 B 的发生,不一定是因为 A。我给你买新手机,可能是因为你生日,也可能是我自己想换手机了,不一定非得是你考试及格。
2. “前推后”的典型标志词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快速识别出这种“前推后”的逻辑关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志词:
标志词类型 | 示例 | 逻辑表达式 |
---|---|---|
如果...那么... | 如果超哥不拖堂,那么我就放心了。 | 不拖堂 → 放心 |
只要...就...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功夫深 → 磨成针 |
所有...都... | 所有党员都要遵守党的纪律。 | 是党员 → 遵守纪律 |
若...则... | 若天下雨,则地会湿。 | 下雨 → 地湿 |
为了...一定... | 为了成功上岸,一定要努力学习。 | 想上岸 → 努力学习 |
...是...的充分条件 | 勤奋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 勤奋 → 成功 |
除非...否则不... | 除非下雨,否则地不湿。 | 地湿 → 下雨 |
3. 核心推理规则
这是我们解题的“武器库”,必须熟练掌握。
规则一:肯前必肯后 (Modus Ponens)
如果 A → B
成立,并且我们知道 A 确实发生了,那么我们必然可以推断出 B 也发生了。
- 例:
考试及格 → 买新手机
。现在,你真的考试及格了(肯定了前件 A),那么结论就是:我必然会给你买新手机(肯定了后件 B)。
规则二:否后必否前 (Modus Tollens) - 逆否等价
这是翻译推理中最重要的规则,也是考试中最常考的考点。如果 A → B
成立,并且我们知道 B 没有发生(即 ¬B),那么我们必然可以推断出 A 也没有发生(即 ¬A)。
- 逻辑公式:
A → B
等价于¬B → ¬A
。这个¬B → ¬A
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 例:
考试及格 → 买新手机
。现在,我没有给你买新手机(否定了后件 B),那么结论就是:你必然没有考试及格(否定了前件 A)。
易错规则:否前与肯后
这是很多同学会掉入的陷阱,一定要注意!
- 否前无必然结论:如果 A 没有发生 (¬A),我们无法对 B 做出任何确定的判断。
- 例:
考试及格 → 买新手机
。如果你没有考试及格(否定了前件 A),我会不会给你买手机呢?不确定。可能买,也可能不买。所以得不出必然结论。
- 例:
- 肯后无必然结论:如果 B 发生了,我们也无法对 A 做出任何确定的判断。
- 例:
考试及格 → 买新手机
。如果我给你买了新手机(肯定了后件 B),能说明你一定考试及格了吗?不一定。也许是你表现好,或者是我单纯的奖励。所以也得不出必然结论。
- 例:
规则三:传递规则
如果存在多个“前推后”关系,并且它们可以连接起来,那么就可以进行传递推理。
- 逻辑公式:如果
A → B
且B → C
,那么可以推出A → C
。 - 例:
努力学习 → 成绩提高
,成绩提高 → 考上大学
。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推出:努力学习 → 考上大学
。
二、真题讲解
题型一:基础逆否推理
这种题型直接考察对“否后必否前”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例1:(2010年多省市秋季联考)如果月球表面曾经是岩浆海洋,那么许多元素的分布就应该是连续的。岩浆海洋掌握着解开月球诞生之谜的钥匙,如果岩浆海洋的存在得到确认,那么“巨型冲击假说”将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由此可以推出:
- A. 如果月球表面不曾是岩浆海洋,那么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就不是连续的。
- B. 如果“巨型冲击假说”没有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那么表明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都不是连续的。
- C. 如果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不是连续的,那么月球表面不曾是岩浆海洋。
- D. 如果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是连续的,那么“巨型冲击假说”将成为最有力的月亮起源说。
题型二:连锁推理与传递性
当题干中出现多个逻辑关系时,通常需要将它们串联起来,进行传递推理或结合逆否规则进行推理。
例2:(2017年山东)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3位老师说的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由此可以推出没有获奖的是:
- A.张老师
- B.李老师
- C. 刘老师
- D. 田老师
题型三:结合选言命题的推理
这类题目会将“前推后”和“二选一”这样的选言命题结合起来,需要我们进行假设和排除。
例3:(2017年广东)某公司招聘业务经理,小张和小李前来应聘。小张说:“如果我做了业务经理,我会积极进取,开拓新业务。”小李说:“如果我做了经理,我会优化管理,精减人员。”最终,他们其中一人当上了业务经理,并顺利实现了自己的工作主张。由此可知,以下说法必定为真的是:
- A. 该公司不仅开拓了新业务,还精减了人员
- B. 如果该公司开拓了新业务,那么肯定是小张当上了业务经理
- C. 如果该公司精减了人员,那么肯定是小李当上了业务经理
- D. 如果该公司没有开拓新业务,就肯定精减了人员
题型四:含“除非否则”的推理
“除非A,否则非B”是逻辑考试中的一个高频考点,它实际上表达的是“A是B的必要条件”。其标准翻译是 B → A
。
例4:(2020年北京)某校规定,对于学校的任一实验室,除非有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否则没资格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该校甲实验室有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该校乙实验室有资格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若上述陈述为真,则以下哪项也一定为真?
- A. 该校甲实验室有资格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 B. 该校甲实验室有教师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 C. 该校乙实验室有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 D. 该校乙实验室有教师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三、技巧总结
-
三步解题法:
- 第一步:划出关联词,写出逻辑表达式。例如
A → B
。 - 第二步:看清提问方式。是问“能推出什么”还是“不能推出什么”。
- 第三步:熟练运用规则。优先使用逆否规则(否后必否前),多条件时注意传递规则。
- 第一步:划出关联词,写出逻辑表达式。例如
-
核心口诀要牢记:
-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这是必然正确的推理)
- 否前和肯后,结论不确定。 (这是常见的逻辑陷阱)
-
逆向思维很重要:
- 当题目中有多个条件,并且包含否定性描述时(比如“不是”、“没有”),优先考虑对肯定性的逻辑表达式进行逆否转换,往往能快速找到突破口。
- 对于包含“A或B”的题目,可以利用
¬A → B
和¬B → A
的等价关系进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