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题型
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概述

行文脉络是指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展开方式。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理解文段的行文脉络对于准确把握中心思想至关重要。常见的行文脉络包括总-分、分-总和分-总-分结构。

主要类型

1. 总-分结构

  • 特点:先提出中心思想,后用具体内容展开说明。
  • 中心句位置:通常在段首。

🌟 例子: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首先,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绿地面积减少;最后,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句是总句,后面三个方面是分述。

: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
B. 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
C. 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D. 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

解析

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句,后面是对总句的展开论述。

详细解析:

  1. 文段首句提到“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为引出核心观点做铺垫。

    • 接着说明观察和认识社会思潮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 后文列举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具体思潮,强调其反映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群体感受和愿望,进一步说明研究社会思潮的重要性。
  2. 选项分析

    • A. 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文段并未讨论包容或提倡多元思想,只是说明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矛盾和变化,与题意不符。
    • B. 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虽然提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但并非文段的核心主旨,属于细节信息。
    • C. 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文段未提及传统文化,也没有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明显不符。
    • D. 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符合文段的核心主旨。文段主要论述了通过研究社会思潮,可以深入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2. 分-总结构

  • 特点:先列举具体事实或论据,最后归纳出中心思想。
  • 中心句位置:通常在段尾。

🌟 例子: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完成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

在这个例子中,最后一句是总句,前面列举的是具体成就。

3. 分-总-分结构

  • 特点:先引入话题,中间提出中心思想,最后再展开论述。
  • 中心句位置:通常在段落中间。

🌟 例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障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等多方面努力。"

在这个例子中,中间句是总句,前后分别是背景引入和具体措施。

:人工智能一旦变成现实,将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图景:一种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无需工作的自由发展的人;另一种则是悲观的,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的人类将变得一文不值,成为真正的“一无所有”者。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带来真正的社会革命,让大多数人或者代表大多数人的组织成为使用人工智能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少数大企业所垄断。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也许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危机,但危机也意味着浴火重生的可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人工智能不论对于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是危机
B.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社会图景并被接受
C. 人工智能能够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浴火重生的希望
D. 人工智能会加剧大企业对相关产业的垄断局面

解析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分-总结构,最后一句为核心观点。

详细解析:
这段文字围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展开,分析其两种对立图景(乐观和悲观),并强调社会革命的重要性。重点在于:

  1.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危机,但危机同时意味着“浴火重生”的机会;
  2. 是否能够实现这一积极转变,关键在于大多数人或其组织能否掌握人工智能的主导权,而不是被少数大企业垄断。
    因此,段落的核心意图在于说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其潜在希望

4. 分-分结构

  • 特点:各部分之间并列,没有主次之分。
  • 中心句位置:通常在段落中间。

:按照溶解性能来分,农药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而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久,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被果蔬重新吸附,还会造成蔬菜中的许多水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 C 以及钙、镁、铁、锌等溶解在水中,从而造成其营养成分损失。
以下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的弊大于利
B.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如何控制时长
C. 脂溶性农药清洗难度大于水溶性农药
D. 水浸泡法清洗果蔬具有局限性

解析

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分-分结构。

详细解析:

  1. 文段首先介绍农药的溶解性能,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
  2. 接着分析传统用水浸泡方法的局限性:只能去除水溶性农药,不能除去脂溶性农药;浸泡时间过久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被果蔬重新吸附,造成营养成分损失。
  3. 最后,通过选项分析,选项 D 准确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水浸泡法清洗果蔬的局限性。

:在利益多元、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并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维稳考量甚至上级机关的压力。公众还往往因为对决策缺乏预知和了解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引入公众参与是政府在施政过程必不可少的。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如何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B. 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
C. 如何保证政府执政的有效性
D. 政府决策过程透明化的重要性

解析

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总-分-总结构。

详细解析:

  1. 文段首句提出中心思想:“在利益多元、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施政离不开公众参与”。
  2. 接着论述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很容易跟公众产生分歧,并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维稳考量甚至上级机关的压力”。
  3. 最后总结:“公众还往往因为对决策缺乏预知和了解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政府公信力”。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公众参与政府施政的必要性。

理论要点

总句特征

  1. 观点明确:通常包含作者的明确观点或论点。
  2. 主题词:一般包含文段的主题词。
  3. 关联词引导:常有"因此"、"所以"、"总之"等词语引导。

⚠️ 注意:有时总句可能没有明显标志,需要通过内容判断。

分句特征

  1. 举例:常见"比如"、"例如"等词语。
  2. 数据资料:用具体数字或统计数据支撑观点。
  3. 正反论证:从正面和反面论证中心思想。
  4. 原因解释:解释说明中心思想的原因。
  5. 并列分述:多个方面并列说明中心思想。

解题策略

  1. 快速浏览:首先快速浏览全文,判断大致结构。
  2. 寻找标志词:注意"因此"、"所以"、"总之"等总结性词语。
  3. 分析句子关系:观察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 定位中心句:根据行文脉络和句子特征定位中心句。

🔍 实战提示:在做题时,可以用铅笔在文段中标注出总分结构,这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段脉络。

常见误区

  1. 忽视隐含总句:有时总句可能不是很明显,需要仔细分析。
  2. 混淆总分:误将分述句当作总句。
  3. 忽视结构变化:同一文段可能包含多种结构,需要灵活分析。

⚠️ 避坑指南:遇到行文脉络分析题时,要特别警惕那些看似重要但实际是分述的句子,它们往往是干扰项。

扩展:其他常见引入方式

除了上述提到的结构,还有一些常见的引入方式值得注意:

  1. 定义引入:先给出某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展开论述。
  2. 背景引入:先介绍相关背景,再引出主题。
  3. 问题引入: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回答或分析这个问题。
  4. 对比引入:通过对比突出主题。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分析大量医疗影像,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此外,AI还在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挑战。因此,如何在发挥AI优势的同时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成为当前医疗AI发展的关键问题。
问题: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A. 总-分结构   B. 分-总结构   C. 分-总-分结构   D. 并列结构

解析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采用了分-总-分的结构。

  1. 第一个"分":前两句介绍了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背景和具体例子。
  2. "总":第三句用"然而"引出转折,指出AI应用面临的挑战,这是文段的中心。
  3. 第二个"分":最后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医疗AI发展的关键问题。

文段的中心句是:"然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挑战。"这句话位于段落中间,前后都有具体论述,符合分-总-分的结构特征。

: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
B. 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
C. 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D. 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

解析

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句,后面是对总句的展开论述。

详细解析:

  • A. 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
    文中提到不同思潮(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反映了社会矛盾,但并未强调包容多元思想,因此不符合文意。

  • B. 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
    文中提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感受和经验,但重点是这些感受如何通过思潮反映社会矛盾,而不是阐述文化观念的差异。

  • C. 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文中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作用,而是讨论社会思潮如何反映社会矛盾和发展,因此不符合文意。

  • D. 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
    文中明确指出,“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与此选项完全契合。

:学习西方并没有错,但把西方视为“真理”则大错特错了,中国并不拒绝其他文明和价值,但中国文化本身必须成为主体。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因为没有主体意识,中国文化就失去了主体地位。问题在于,西方文化主导下的西方话语解释不了中国的一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话语不能说明自己。但是,很少有人去创造,去发明。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概念和自己的理论,当然更不用说是文化软力量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学习西方时应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B. 中西方文化都应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
C. 自身强大后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
D.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创造或创新应另辟蹊径

解析

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句,后面是对总句的展开论述。

详细解析:

  • A. 学习西方时应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这与文中的核心观点完全吻合,强调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中国文化必须保持主体地位,避免丧失自我。

  • B. 中西方文化都应有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
    虽然提到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立性,但没有突出中国文化作为主体的必要性,不如选项A准确。

  • C. 自身强大后才能在文化交流中掌握话语权
    提到了实力与话语权的关系,但文中更强调的是确立主体地位和自主创造,而不仅仅是“自身强大”。

  • D.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创造或创新应另辟蹊径
    虽然涉及文化创新,但没有全面涵盖确立主体地位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