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推理
题型特征
- 题干中给出多个陈述性语句
- 这些语句之间存在真假关系
- 部分语句的真假已知或可推断
- 要求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其他语句的真假
核心解题思路
1. 寻找突破口
- 矛盾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 例如:「小明在教室」和「小明不在教室」
- 特点:一真必一假,一假必一真
- 反对关系:两个陈述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 例如:「所有人都及格」和「所有人都不及格」
- 特点:一真必一假,一假不确定
2. 真假传导规则
- 一真必余假:如果确定一个陈述为真,其他所有陈述都为假
- 一假必余真:如果确定一个陈述为假,其他所有陈述都为真
- 两假其余真:如果确定两个陈述为假,其他所有陈述都为真
3. 解题步骤
- 仔细阅读所有陈述,找出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语句对
- 利用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突破口语句的真假
- 根据真假传导规则,推断其他语句的真假
- 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4. 典型例题
【例题】以下四个人中有人在说真话,有人在说假话: 甲说:乙在说假话 乙说:丙在说真话 丙说:甲在说假话 丁说:我在说真话
【解析】
- 找突破口:丁的陈述具有自我指涉特征
- 若丁说真话,则"我在说真话"为真,逻辑自洽
- 若丁说假话,则"我在说真话"为假,出现矛盾
- 因此丁必说假话,其他人都说真话
学习建议
- 多做真题,熟悉各种真假关系的表现形式
- 练习寻找突破口的敏感度,特别是矛盾关系的识别
- 掌握真假传导规则,提高解题速度
- 注意检验答案的合理性,避免推理漏洞
解题技巧-假设和排除法
例题(2012 年上海)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
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题目已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说的是真话,其他三个人都说的是假话。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通过假设和排除法来确定谁拿了白球。
假设甲拿了白球:
-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假话】
-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假话】
-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假话】
-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真话】 此时,只有丁说了真话,符合条件。但这种情况下甲拿了白球,而丁说不是我拿的,矛盾。所以,甲没有拿白球。
假设乙拿了白球:
-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真话】
-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假话】
-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真话】
-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真话】 此时,有三人说了真话,不符合条件。所以,乙没有拿白球。
假设丙拿了白球:
-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真话】
-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假话】
-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假话】
-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真话】 此时,有两人说了真话,不符合条件。所以,丙没有拿白球。
假设丁拿了白球:
-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真话】
-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真话】
-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假话】
-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假话】 此时,有两人说了真话,不符合条件。所以,丁没有拿白球。
综上所述,只剩下一种满足条件的情况,那就是甲拿了白球,而丁说的那句话是唯一一句真话。但通过上述列举发现,这种假设已经排除。
再进一步检查: 假设甲拿了白球:
-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假话】
-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假话】
-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假话】
-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真话】 此时,确实只有丁说了真话,其余三人说的都是假话,符合条件。
所以,最终答案是:甲拿了白球。
最终答案是:A.甲
题型一:矛盾关系
1. 矛盾关系的基本特征
- 矛盾关系必定包含一真一假
- 两个陈述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
- 矛盾关系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象一致的基础上
2. 判断矛盾关系的关键
- 对象一致性:必须针对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条件
- 完全对立性:两个陈述之间必须完全对立,不能有中间状态
- 举例说明:
- 矛盾关系:「小明今天来上课」与「小明今天没来上课」
- 非矛盾关系:「我没考一百分」与「全班都考了一百分」(对象不一致)
3. 常见的矛盾关系类型
- 直接否定型:A 与 非A
- 例:「下雨了」与「没下雨」
- 并列否定型:A∩B 与 -(A∩B)
- 表达形式:「都」与「不都」
- 例:「星期一和星期二我都去上班」与「星期一和星期二我不都去上班」
- 条件否定型:A→B 与 A∩-B
- 前提不变,结果否定
- 形式一:「如果A则B」与「A但不B」
- 例:「如果他来,我就来」与「他来但我不来」
- 形式二:「只有A才B」与「B但不A」
- 例:「只有他来我才来」与「我来但他没来」
4. 解题要点
- 识别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
- 确保对象完全一致
- 检查是否存在中间状态
- 运用矛盾关系进行推理
例题(2012 年吉林)张明说:如果选李明当教练,那么王芳就要当领队。李红: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符合李红的意思:
A.选李明当教练,但不能让王芳当领队
B.如果选李明当教练,就不能让王芳当领队
C.不选李明当教练,但要让王芳当领队
D.如果不选李明当教练,就要让王芳当领队
解析: 这道题需要对张明的原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和否定,以确认李红不同意的意思。张明说的是“如果选李明当教练,那么王芳就要当领队”,这在形式逻辑上可以表示为:
M (选李明当教练) → W (王芳当领队)
李红说她不同意,即她不同意这个命题。在逻辑上,一个命题 “P → Q”的否定形式一般表示为“P ∧ ¬Q”(即“P 但不是 Q”)。因此,李红的意思是“选李明当教练,但是不让王芳当领队”。
现在来看各个选项: A. 选李明当教练,但不能让王芳当领队 – 这正好符合逻辑否定的形式 “M ∧ ¬W”。 B. 如果选李明当教练,就不能让王芳当领队 – 这是另一个命题,即 “M → ¬W”,并不符合原命题的否定。 C. 不选李明当教练,但要让王芳当领队 – 这是一个独立的陈述,并没有直接否定张明的命题。 D. 如果不选李明当教练,就要让王芳当领队 – 这也是另一个命题,即 “¬M → W”,并没有直接否定张明的命题。
最符合李红意思的选项是 A,即 “选李明当教练,但不能让王芳当领队”。
因此,最终答案是 A。
例题某单位需要派出下乡扶贫人员 1 至 2 人,经过宣传号召,众人纷纷报名,经过一番考虑,领导最后将扶贫人选集中在小王和小张两人身上,大家对最终的挑选结果作了如下猜测:
(1)小王会被挑选上;(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小张就不会被挑选上;
(3)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4)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
事后得知这四句猜测中只有一句是真话。据此,可以推断:
A.两人都会被挑选上
B.两人都不会被挑选上
C.小王会被挑选上,而小张不会
D.小张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解析: 使用假设法解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猜测并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四句猜测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我们先列出四个猜测:
- 小王会被挑选上。
- 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小张就不会被挑选上。
- 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
- 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
逐一假设每个猜测为真,并验证其他猜测的真假:
- 假设1:猜测1为真
- 小王会被挑选上。
- 根据猜测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小张不会被挑选上。这将使猜测2也为真。
- 由于只有一句是真话,猜测1不可能为真。
- 假设2:猜测2为真
- 如果小王被挑选上,小张不会被挑选上。
- 小王不能被挑选上,否则猜测2和猜测1都为假。
- 因此,小王不会被挑选上。
- 根据猜测3,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由于小王没有被挑选上,猜测3为假。
- 猜测4(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显然为假。
- 这样,只有猜测2为真,符合题意。
- 假设3:猜测3为真
- 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
- 小张被挑选上,则小王一定被挑选上;小张没被挑选上,则小王没被挑选上。
- 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根据猜测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小张不会被挑选上。这会使猜测2也为真。
- 由于只有一句是真话,猜测3不可能为真。
- 假设4:猜测4为真
- 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
- 根据猜测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小张不会被挑选上。这与猜测4矛盾,因此猜测2为假。
- 根据猜测3,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这与猜测4一致,因此猜测3也为真。
- 由于只有一句是真话,猜测4不可能为真。
通过上述分析,唯一符合条件的假设是猜测2为真:
- 小王不会被挑选上(否则猜测2会导致矛盾)。
- 小张会被挑选上。
因此,正确答案是: D.小张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例题(2014 年浙江)某慈善基金会收到一项没有署名的捐款,经多方调查得知,是林川、吴飞、郑傅、郭博四人中一人捐的,但问他们时
林川说:“我没捐”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下列哪项为真:
A.林川说真话,是吴飞捐的
B.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
C.吴飞说真话,是郭博捐的
D.郑傅说假话,是郑傅捐的
解析: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假设每个人说了真话,然后验证其他人的陈述是否为假,并确保只有一个真话的条件得到满足。
我们有以下陈述:
- 林川说:“我没捐”
-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
- 假设1:林川说了真话
- 林川说:“我没捐” 为真。
-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为假,所以吴飞没捐。
-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没捐。
-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捐了。
这与我们假设林川说了真话矛盾,因为如果郭博捐了,郭博的陈述是假的,但这会使得吴飞的陈述成真,违背了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因此,林川说了真话不成立。
- 假设2:郑傅说了真话
-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为真。
- 林川说:“我没捐” 为假,所以林川捐了。
-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没捐。
-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捐了。
这与我们假设郑傅说了真话矛盾,因为如果吴飞捐了,那么林川的陈述和郭博的陈述都为假,但吴飞的陈述却为真,违背了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因此,郑傅说了真话不成立。
- 假设3:吴飞说了真话
-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为真。
- 林川说:“我没捐” 为假,所以林川捐了。
-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为假,所以吴飞没捐。
-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捐了。
这与我们假设吴飞说了真话矛盾,因为如果郭博捐了,那么郭博的陈述为假,但这也使得林川的陈述和郑傅的陈述都为假,违背了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因此,吴飞说了真话不成立。
- 假设4:郭博说了真话
- 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为真。
- 林川说:“我没捐” 为假,所以林川捐了。
- 郑傅说:“是吴飞捐的” 为假,所以吴飞没捐。
- 吴飞说:“是郭博捐的” 为假,所以郭博没捐。
这与我们假设郭博说了真话一致,因为如果林川捐了,那么:
- 林川的陈述是假的(林川捐了)
- 郑傅的陈述是假的(吴飞没捐)
- 吴飞的陈述是假的(郭博没捐)
- 郭博的陈述是真的(郭博没捐)
这满足了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
所以,唯一符合条件的是郭博说了真话,林川捐了。因此,正确答案是:
B.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
题型二:反对关系
1. 基本概念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陈述不能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的逻辑关系。
2. 反对关系的两种类型
2.1 "有的"型反对关系
- 形式:「有的是」和「有的不是」
- 特点:必有一真,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
- 记忆口诀:有的有的必有一真
- 举例:
- 「有的学生及格了」和「有的学生没及格」
- 「有的人喜欢运动」和「有的人不喜欢运动」
- 否定命题:
- 「所有都是」和「所有都不是」
2.2 "所有"型反对关系
- 形式:「所有都是」和「所有都不是」
- 特点:必有一假,可以同假但不可同真
- 记忆口诀:所有所有必有一假
- 举例:
- 「所有学生都及格了」和「所有学生都没及格」
- 「所有人都喜欢运动」和「所有人都不喜欢运动」
- 否定命题:
- 「有的是」和「有的不是」
3. 解题技巧
- 识别陈述的量词(有的/所有)
- 判断反对关系的类型
- 运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规则
- 注意同真/同假的可能性
例题(2018 年广州)下面是某冬日我国北方某些城市的天气情况:
(1)有些城市有降雪;(2)有些城市没有降雪;(3)北京和邯郸没有降雪。
如果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为真,那么以下选项中哪个断定一定为真?( )
A.北京有降雪,但邯郸没有
B.所有这些城市都有降雪
C.所有这些城市都没有降雪
D.以上各选项都不一定为真
解析:
- 「有的是」和「有的不是」判断中必有一真(可以两个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 假设条件(1)“有些城市有降雪“为真,那么条件(2)“有些城市没有降雪“为假,可以推断出所有城市都有降雪,和条件(3)“北京和邯郸没有降雪“为假不矛盾。 所以,所有城市都有降雪。
最终答案是:B
例题(2016 年吉林乙)某次数学考试结束后,甲班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对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具体如下:
1.有人考试没及格。
2.有人考试及格了。
3.班长考试没及格。
成绩公布后,发现三句预测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可推知:
A.甲班同学都没有及格
B.甲班同学有人没及格
C.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
D.学习委员考试没及格
解析:
- 「有的是」和「有的不是」判断中必有一真(可以两个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 假设条件1“有人考试没及格“为真,那么条件2“有人考试及格了“为假,可以推断出甲班同学都没有及格,和条件3“班长考试没及格“为假矛盾。 所以,条件 1 为假,条件2 为真,条件3 为假。条件一的否定命题“所有人都及格”为真,所以选择 C
最终答案是:C
- 假设代入法 根据题意,三条预测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我们通过排除法来分析:
- 如果预测1(有人没及格)为真,预测2(有人及格了)也可能为真,这与题意矛盾,因此预测1不可能唯一为真。
- 如果预测2(有人及格了)为真,预测1(有人没及格)必须为假,即全班都及格了,包括班长。此时预测3(班长没及格)也为假,符合条件,即只有预测2为真。
- 如果预测3(班长没及格)为真,预测1(有人没及格)也会为真,这与题意矛盾。
因此,唯一可能的情况是全班都及格了,包括班长和学习委员。由此可推知,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
最终答案是 C.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